2)第七十四章:亩产四千多斤_我在明末有座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这么做的目的。

  心中安定不下,问出了心中疑惑。

  陈柏没有回答,而是反问:“孔曰成仁,孟曰成义,我陈柏不是什么高风亮节之人,这些东西,还是能拿出来的。相较于那些士绅们,我更喜爱百姓,他们是无辜的,得让他们吃饱肚子。”

  “唉,满朝诸公,学问通天,可惜,都活到狗肚子上去了。”徐光启无奈的叹着气,摇着头。

  “对了,这东西不是很好保存啊,产量太大,若是不能保存……”徐光启脸上又多了一些无奈。

  红薯不易保存,但这对于陈柏而言,不是什么难事。

  粉条,粉丝,红薯淀粉,或者挖个红薯窖,都能很好的保存。

  尤其是粉条,晒干之后,保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,一两年都不是什么问题。

  当陈柏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法时,徐光启又忍不住的称赞。

  这才是为国为民,朝廷中的那些大儒们,只是口号喊的震天响。

  接下来的几天里,徐光启认真的与陈柏讨论了红薯的种植要点以及难点,还包括了各种环境,以及病虫害的防治。

  徐光启将从陈柏这里得来的经验,编写进了《农政全书》中,甚至单独罗列了一卷,称为《番薯纪要》。

  其中,将陈柏的姓名放在了首位,以示尊重。

  徐光启是难得的实干家,重视农业与农民,所以才会与陈柏混在一起,而不像其他读书人,张口文贵武贱,闭口以文御武。

  ……

  时间悄然而过,眨眼便是九月。

  春天种下的红薯,终于到了收获的时节。

  陈柏站在地头,看着忙碌的百姓,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。

  徐光启站在他的旁边,一脸期待的看着忙碌的百姓。

  徐光启三天前就来了,主要是为了验证陈柏之前的说法是否正确。

  这次,随着徐光启而来的人,除了汤若望之外,还有一个年轻人。

  这年轻人名叫陈子龙,二十岁出头的年纪,与徐光启是老乡,老爹是工部侍郎陈所闻。

  此人的命运堪称坎坷,前半生加入复社,激昂文字,挥斥方遒,可久试不第,意志消沉。

  后明朝灭亡,又为复国奔波,遭遇叛徒出卖,被建奴擒获,留发不留头,最终投水而死,以死明志。

  如今的他,志得意满,头角峥嵘。

  若无意外的话,他将于明年春天高中县学第一,同年六月,将会考中举人。

  今年夏天,陈子龙在松江府,与几个好友成立了“几社”。后来,为了开拓视野,便进京游学,在老爹的介绍下,拜入徐光启门下。

  陈子龙非常聪慧,为人正直,徐光启对他也极为看重,于是就把他一并带来了。

  陈柏自然知道陈子龙,对于这种性情刚烈,忠君报国之人,陈柏总会抱有敬意。

  陈柏扫了陈子龙一眼,心道:“此人还年轻,身上热血未凉,本事也不小,要是能弄到手中,以后帮助绝对不小。”

  思考之时,赵虎拿着一个本子从地里急匆匆的跑了过来,一边跑,一边大喊:“大人,亩产四千三百二十七斤!”

  “什么?亩产四千斤?!”徐光启大惊失色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chusan8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